中医治愈奇病集成【16】

巨大肺囊肿[病案]周某,男,59岁。1980年11月27日诊。1980年10月患者出现右侧胸部疼痛,咳嗽,吐稠痰,并有头昏,听力下降,纳呆等症,曾在他院应用消炎、抗结核以及中草药治疗,诸症未解,且胸背疼痛,咳嗽加重,咳吐黯红色脓痰,纳差,失眠,消瘦,倦怠无力。同年11月13月在某医院作胸部x线摄片检查正位片:右侧第2前肋以上有一约10*10厘米大小的巨大透光...

巨大肺囊肿[病案]周某,男,59岁。1980年11月27日诊。1980年10月患者出现右侧胸部疼痛,咳嗽,吐稠痰,并有头昏,听力下降,纳呆等症,曾在他院应用消炎、抗结核以及中草药治疗,诸症未解,且胸背疼痛,咳嗽加重,咳吐黯红色脓痰,纳差,失眠,消瘦,倦怠无力。同年11月13月在某医院作胸部x线摄片检查正位片:右侧第2前肋以上有一约10*10厘米大小的巨大透光区,其下缘有一约8厘米宽的空气液平面右侧位片位于右上略偏中后,大小与正位片所见基本相同,两肺门附近肺纹增多,其余为阴性。结合临床所见诊断为右上肺巨大囊肿。继经中西医治疗,疗效亦不佳,决定胸穿及手术治疗,患者及其家属拒绝。检查:一般情况可,胸骨右缘第三肋隆起,二便调,纳食一般,睡眠差。舌根薄黄、余白苔,质黯红,脉弦细而数。诊断为右上肺巨大囊肿。[治则]活血化瘀,清肺化痰。[方药]丹参10克,葶苈子10克(布包煎),莪术10克,南沙参15克,麦冬12克,茯苓12克,豨莶草12克,苡仁30克,鱼腥草30克,冬瓜子30克,臭牡丹30克,远志6克,菖蒲5克,陈皮5克,田三七3克(冲或磨兑服)。进服37剂后,胸背胀痛减轻,咳嗽缓解,咯痰已少,黯红色痰已除,饮食增加,睡眠改善,其精神状态明显好转。继服前方。加太子参15克。至1981年5月23日胸背胀满剧痛已除,咳嗽略痰等诸症已解,继经某医院胸部X线摄片复查报告为:“右上肺未见气泡影及液平面……右叶间胸膜影可见,双膈肌平滑,心脏大小、形态在正常范围。”继原方出入,以善其后。分别于1981年7月31日、1982年8月27日X线摄片复查,疗效均稳定,迄今一般情况良好。(见《中医杂志》1983年第8期)

[评析]巨大肺囊肿患者在肺部疾病中尚属少见。根据临床所见的咳嗽、吐痰、咯血,胸痛、呼吸气促等症,有时与肺癌患者亦颇相似,当肺囊肿继发感染后,与肺脓肿亦易于混淆,临床上必须鉴别。本案据祖国医学气滞血瘀结为肿块的理论,采用活血清热化瘀之法,取丹参、莪术、田三七之活血散结,以攻坚消块,应用南沙参,麦冬,鱼腥草、冬瓜子等,以清肺消肿,辅之以苡仁、茯苓、远志、菖蒲、葶苈子化痰镇咳,再加具有活血消炎的臭牡丹,故收到显著疗效,囊肿于治疗半年余而消失。(马荫笃)

严重呼吸困难(肺泡蛋白沉着症)[病案]张某,男,44岁。1978年3月因咳嗽、咯痰、胸痛、进行性呼吸困难加剧住院。患者于1977年3月突发高热伴咳嗽、咯痰,胸透诊为肺部感染,用青霉素、链霉素及庆大霉素等药治疗二个月,发热消退,但咳嗽、咯痰未见明显好转。咯痰呈白色泡沫状,每日十余口,胸胁经常疼痛,疲乏无力,胸闷气短,平地走路较急或上三层楼时即觉气不接续,连连作喘,食纳减少,体重减轻约15公斤。面部及手背皮肤较黑,掌纹较深,齿龈、舌上现色素沉着斑,口唇及指甲轻微发绀,杵状指。两肺可闻散在干罗音,右肺底可闻湿性罗音,左肺底偶闻湿罗音。呼吸音普遍较低。胸片示两肺中下野均有广泛片状浸润阴影,边缘模糊,以下野为多见,部分有融合,其间有腺泡状结节形,无明显肺间质纤维化及肺动脉高压的表现。痰病理检查:有大量粉染蛋白样物(PAS染色强阳性)。根据以上病情,拟诊为肺泡蛋白沉着症。4月10日开胸做肺活检,病理报告证实为肺泡蛋白沉着症。5月6日开始采用肝素、糜蛋白酶溶于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,服活血化瘀中药6剂,病情未见明显改善。于6月16日中医会诊:咳嗽,痰白粘不易咯出,两胁隐痛,胸中满闷,气短不足以息,上楼或活动稍多则气短,乏力纳差,颜面晦暗不华,唇甲青紫,二便正常,舌体胖有齿痕,舌下静脉怒张,脉沉细弦滑。

[治则]升举大气。[方药]生黄芪25克,知母10克,柴胡10克,升麻3克,桔梗10克,当归10克,川芎10克,丹参15克,旋复花10克,葶苈子10克,生薏仁25克,海浮石15克。服中药期间仍继续应用超声雾化吸入。6剂后,症情明显好转,饮食增加,气短减轻。因痰量同前,乃于方中加杏仁12克,停用超声雾化吸入。续服30剂后,饮食增加,行路及上楼亦不觉气短,并从7月14日开始慢跑锻炼,以后逐步增加运动量。肺功能检查:第一秒时间肺活量由治疗前89.5%恢复到100%,氧分压由9.2kPa(69.4毫米汞柱)升至10.7kPa(80.2毫米汞柱),肺内分流由12.4%降至7.32%,生理死腔由44.2%降至26.77%。于1978年7月27日带方出院。处方:生黄芪25克,党参15克,知母10克,桔梗10克,柴胡10克,升麻3克,旋复花10克,黛蛤散15克(布包),冬瓜子30克,紫苑10克,杏仁10克,白前10克。随访一年,病情稳定。(见《中医杂志》1980年第5期)[评析]肺泡蛋白沉着症系一少见疾病,近似大气下陷症。张锡纯于《医学衷中参酉录》中论述颇详,认为大气即《内经》之宗气,“独名为大气者,诚以其能撑持全身,为诸气之纲领,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,……此气一虚,呼吸即觉不利,而且肢体酸懒,精神昏愦,脑力心思,为之顿减”。本案以典型之大气下陷为主要见证,然而,胸中大气一虚,津液失却敷布,血行瘀滞不畅,故又夹痰浊与血瘀之兼症。治疗时如只看痰浊与血瘀之标,不顾大气下陷之本,病人痛苦实难消除。故拟用张氏升陷汤为主方,升举下陷之大气,复加当归、川芎、丹参通利血脉;旋复花、葶苈子降气肃肺;生薏仁、海浮石健脾化痰,力补原方之不逮。辨证明确,立方遗药精当,故收效迅速。(马荫笃)

肺胀症[病案]贾某,女,36岁。1976年7月6日诊。有慢性气管炎史,近十天来先眼睑,后脐腹,继之个身浮肿,脐下胀而不痛,按揉得暖气或欠气而稍舒,食后腹胀加剧,故拒食。大便时干时稀,小便不畅,量少色黄。周身关节酸困,天冷则症状加剧。诊时颜面晦黑,气息微弱,形体消瘦,腹胀如鼓,舌质黯红、苔薄白,脉沉细而滑。体检:体温36.4℃,脉搏100次/分,呼吸20次/分,血压正常。精神差,半坐卧位。桶状胸,右侧较隆起,呼吸音低,两肺底散在湿啰音,偶及哮鸣音,心尖搏动在左第5肋间锁骨中线上,心尖区Ⅱ~Ⅲ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。腹部膨隆,腹围101厘米,腹壁静脉曲张明显,肝肋下5厘米。杵状指明显。X线胸片示:右上肺透亮度增强,肋间隙增宽,肺动脉段突出。心电图示,电轴右偏,右室肥大伴劳损。诊断为:1.慢性支气管炎;2.肺气肿;3.肺心病Ⅱ心衰。入院即抗感染,强心利尿,曾用过多种西药无显效。[治则]补肾阳,升大气,化气行水。[方药]制附子9克,知母9克,小茴香9克,泽泻9克,生黄氏15克,枯梗3克,升麻4.5克,柴胡4.5克,吴茱萸4.5克,山药18克,川楝子12克,木香6克。12剂后病情转佳,心衰纠正,腹围降至72厘米。观察数日,病情稳定出院。(见《陕西中医学院学报》1978年第3期)[评析]本例证属肺胀症。其气短不足以息,腹胀,脉沉,似与张锡纯所说的人气下陷符合。患者面色晦黑,形寒肢冷,为肾阳虚惫,而小便不畅,量少色黄,为肾阳不振;命门火衰,不能蒸化而致肺气不足,膀胱气化不行,属肾阳虚衰,大气下陷。若用峻下逐水的芜花、大戟甘遂之类,则更伤肾阳,犯“虚虚”之戒,即使茯苓淡渗之品亦宜不用少用为妥。故以补肾阳、升大气、兼以化气行水,方选升陷汤合导气汤加减而奏效。(吕志连)

自发性气胸(肺痿)[病案]任某,男,48岁。1979年7月27日诊。三个月前因剧烈劳动引起自发性气胸,经多次住院及抽气治疗,症状缓解,但胸透见“纵膈移位,肺缩小呈鸡蛋大小”和“右肺萎缩约80%”。出院后,因乘车颠簸,即见呼吸困难,颜面虚浮,气短喘息,语声低怯,咳嗽痰白,头晕心悸,胸胁闷痛,右侧尤著,神疲腰酸,不欲饮食,舌淡胖略黯、较润、苔薄白,脉沉微弱。[治则]益气健脾,纳气归肾,开闭祛邪。[方药]人参蛤蚧散化裁:高丽参6克(兑服),蛤蚧1对,杏仁10克,贝母10克,桑白皮15克,五味子6克,百部15克,冬虫夏草10克,紫苑10克,白芥子10克,半夏10克,茯苓10克,川朴10克,代赭石15克。6剂后,前症均有好转,舌淡红苔白,脉沉有力。嘱上方再进10剂,症状基本消除。三诊以培土生金法,上方去高丽参、蛤蚧、白芥子、桑白皮、冬虫夏草,加黄芪15克,党参15克,白术15克,山药15克,陈皮6克,甘草6克,大枣5枚。服20剂调理善后。经胸片复查,除陈旧性胸膜炎遗留外,病告痊愈。随访三年未复发。(见《陕西中医》1983年第5期)[评析]本症压缩肺组织引起的肺萎缩,类属中医之肺痿。本例为肺脾两虚,肾不纳气,复感外邪,肺气郁闷。治疗中紧紧抓住肺脾肾三脏,以益肺健脾、纳气归肾法,仅服36剂而愈,且疗效巩固。(吕志连)

胸痹(房室传导阻滞)[病案]冯某,女,39岁。1975年8月14日入院。患者于1975年受冷后感胸闷、心悸、神疲乏力、面目浮肿,经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右肺上叶非典型肺炎。心电图检查:Ⅱ房室传导阻滞,完全性右束枝阻滞。经抗生素、阿托品、利尿剂等治疗后肺炎吸收,浮肿消失,但心跳仍慢。心电图检查仍如前而收住院,入院后测心率38次/分,心律齐,心尖区Ⅱ级收缩期杂音,抗心肌抗体1:16,心电图检查仍同上。记波示波峰变钝,心胸比率0.44,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,Ⅱ房室传导阻滞。患者感头晕胸闷,动则气急,手心发热。舌尖红、苔薄白,舌体胖,脉沉细迟。[治则]补肾益气养阴。[方药]麻黄9克,党参15克,生地15克,熟地15克,女贞子9克,仙灵脾12克,麦冬15克,红花12克,川芎15克,炙黄芪15克,炙甘草9克,知母9克。服1剂后,心率增快,60次/分,复查心电图,窦性心律,Ⅱ房室传导阻滞消失,但右束枝阻滞仍存在。上方又服6剂,自觉症状明显减轻。原方又服20剂,诸证均除。复查心电图:窦性心律,Ⅱ房室传导阻滞消失,治愈。(见《辽宁中医杂志》1983年第11期)[评析]患者病起于病毒感染之后,所出现诸症系肾阴亏损,肾水不足不能上济于心。心阴不足易心悸,阴血不能上承而头晕,心气虚则胸闷乏力,动则气急,手心发热为阴虚之症,脉沉细而迟系气血不足无力推动之故。用补肾益气养阴之剂再加用麻黄促心脉;加红花、川芎活血之剂使气血易于运行。如此配伍治疗取得速效。(李祥云)

吞咽引起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[病案]贾某,男,32岁。于1978年3月13日就诊。患者于十天前起,每值吞咽开水或食物,均感到一阵心悸及胸部憋闷,于吞咽结束可自行消失。发作与劳动或体位无关。发病前无上感发热史。于起病五天后到某医院就诊,曾听到早搏,但未作心电图描记,用心得宁及谷维素等内服无效。平时除睡眠欠佳外,无其他不适,以往无心血管病史,体检:一般情况良好,血压16.0/10.6kpa(120/80毫米汞柱)。舌尖红、苔薄白,平时脉濡细,吞咽时脉结代,心尖搏动及心浊音界正常。心率82次/分,心律齐,无杂音,肺部听诊正常。腹部及四肢均无特殊。经上述检查后即请患者吞咽食物,并同时作心脏听诊,发现每次吞咽时均可听到短程连续的快速心率,于吞咽结束时自行终止,重复吞咽又呈上述规律。次日作心电图检查:吞咽前为正常窦性心律,心率93次/分;随即作吞咽时心电图描记,发现每次吞咽时均有324次/分且连续房性早搏,于吞咽完毕即恢复为窦性心律。胸片、血沉、粘蛋白、血尿常规均无异常。[治则]益气敛阴,通阳复脉。[方药]太子参12克,麦冬9克,五味子4.5克,桂枝6克,炙甘草9克,大枣5枚,酸枣仁9克,磁石30克。服用3剂后,吞咽时心悸消失。随访两次,都作吞咽时听诊及心电图检查,均属正常心律。继续以中药随症加减治疗一个月,巩固疗效。至今未发。(见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1980年第6期)[评析]短程房速或合并房室传导阻滞,可由体位改变或吞咽动作所引起,主要与迷走神经张力改变有关。本病例为年青男性,病史及体检均无其他心血管疾患,故推测亦属上述原因。本例试用生脉散及炙甘草汤加减,方中重用炙甘草,配桂枝、太子参及大枣,以通心阳,和心气,用麦冬、枣仁、五味子以养血饮阴,复加磁石、枣仁以重镇安神。药虽数味,但阴阳并济,可达到心阳通、心气和、心脉充、心阴敛而心悸,脉结代自解之目的。本例虽不能完全排除有自行痊愈之可能,但根据连续每值吞咽则心悸必发,用β阻滞剂等无效,而改用中药3剂心律恢复,当以中药取治疗效的可能为大。(黄宣能)

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,若文章内容涉及了您的权益,请联系我们,我们会尽快删除并表示歉意; 2.文中所涉及药方,中医建议,请勿盲目试用,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!
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99ki.com/jingfangrumen/1595

相关推荐

暂无记录